您好,欢迎来到北京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自信满满”不如把握“良性区间"

发表日期:2015-4-2 作者:北京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510567520

自信也要留出“他人空间”

作为远见教育“幸福双翼”教育体系的资深讲师,朱雪琴首先阐述了自信的两层含义:非常肯定自己及给别人留有空间。比如,设“信心”的满分是100分,那六七十分就是自信的部分,还有三四十分则是预留给他人的空间。若一个人的自信心达到或接近了满分,甚至超出了满分,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信心爆棚。用另外一个词来形容自信心爆棚就是自负,通常状态下,自负的人不会为他人评价预留任何的空间。

朱雪琴介绍,上述的自信心百分制只是一个简单的举例,实际上,自信心是有量化指标来测量及体现的。一些专业的教育机构会有一套性格测评软件,它可以测评出一个人的自信心分数,在这套系统里,自信心的满分值是700分。而自信心的测评分数有一个“良性区间”,这个“良性区间”在300分到500分之间。如果测评分数低于该区间,就是自信不足的体现,若是测评分数高过该区间,被测评人就会在工作和生活中,挤压亲友和同事的正常空间,对人际交往非常不利。

除了有“良性区间”,自信心也是可以调整和变化的。从事不同的职业或者担任不同的角色时,就需要人们不断调试自信心与他人的关系,这个时候,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姿态。比如,自信心测评分数等值的人,如果从事营销工作,就需要高一点的姿态;如果从事售后服务,就要放低姿态,和客户做细致的沟通。一个人在单独从事创作时,就需要较高的自信,用量化的指标来表现大概就是400分左右;但当他在一个团队中,而且团队需要紧密配合时,就需要把自信心调低一点,达到300分左右即可,这是团队配合的需要。

来自家庭的安全感

是自信的前提

来自家庭的安全感是自信心的前提。这种安全感来自于妈妈孕期时的情绪稳定,心态平和;孩子出生以后的一年之内,妈妈作为第一照顾人,很细心地照顾好孩子的吃喝拉撒;孩子的需求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6岁之前,父母能够亲自照顾孩子,让孩子在温暖和关爱中成长等等。朱雪琴说,在孩子6岁之前,必要的“肌肤之亲”也是给孩子营造安全感的重要途径,比如说拉拉手、摸摸头等等这种动作。

此外,朱雪琴还提到“生命铁三角”的概念。孩子和自己的亲生母亲和亲生父亲,一起构成了“生命铁三角关系”,这组关系是与生俱来的,即使父母离婚,这个“铁三角关系”也不会改变,只是会导致“铁三角关系”不够牢固甚至被破坏,也由此带来孩子安全感不足的问题。安全感不足的孩子,自信心就会较弱。

培养自信有“一三四”原则

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的自信心落在“良性区间”内呢?对此,朱雪琴介绍了“一三四”原则。

“一三四”是各有含义的3个数字:

“一”代表的是一个衡量标准,即孩子的正向表达有没有增加。

“三”代表的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针对任何事件,孩子都有可以肯定之处。如果用发现的眼光去看世界,整个世界都是美的。但如果用问题的眼光去看世界,这个世界也是充满问题的。“三”的含义就是告诫家长要用发现、肯定的眼光去鼓励孩子成长。比如说热水,很多家长只是告诉孩子别碰,但孩子从来没有真正碰到过,不知道烫是什么感觉。这时家长不妨先告诉孩子,水是烫的,然后抓住孩子的手,试着去触碰装有很烫的水的杯子,有了心理准备,孩子会小心翼翼地接触杯壁,当感觉到烫手时,会立即缩手。家长再告诉孩子,其实杯子里的水更烫,如果不小心碰到,会把小手烫伤等等。这样一来,孩子下次就不会去碰热水了。

“四”代表的则是四个步骤。第一步是肯定情绪,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接受孩子的情绪;第二是帮助孩子将情绪表达出来。

比如,孩子在学校和同学争吵、打架了,家长从老师的电话中了解了相关情况。当孩子回到家后,很多家长的第一反映是指责孩子打架的行为,事实上,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先肯定孩子的情绪,即帮助孩子还原或者重现当时的情绪,切忌带有评判的态度。 家长此时要利用“摄像机说话法”和孩子交谈:我知道你当时很生气、很愤怒……通过情绪还原,孩子的一些非理性的东西可以得到梳理。随即再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此时他可能会说出打架事件的起因:“当时我看到那个男同学在欺负一个女同学,男子汉不能那样做,于是我就去打他了。”一个会表达自己的情绪的孩子,能避免很多心理冲突。情绪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要找到释放的渠道,表达就是其中一种渠道。

第二步是肯定动机。朱雪琴从专业的角度阐释:孩子的行为有对错之分,但动机却无对错之分,动机是应该肯定的部分。如上述的例子,父母就应该肯定孩子保护弱者的动机。

第三步是肯定值得肯定的方面。还是以上面的事件为例,家长可以对孩子说,“遇到这种事,你没有置身事外,而是站出来了,这充满了正义感,你真棒。”

第四步就要指出可以提升的地方。这一步也可以理解为“论对错”,比如,家长可以接着对孩子说,“你有正义感,敢于保护弱者,但是打人却伤害到了原本的‘施害者’,这是你没想到的后果吧?在这种情况下,自己本来是伸张正义,结果却变成恃强凌弱了。”

这四个步骤下来,孩子既不会因受到批评而打击自信,也不会因为打架这一行为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