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北京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换种态度看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发表日期:2015-3-10 作者:北京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510567520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省工商联主席王乃静说,现在高校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都戴眼镜。大学教育的问题积重难返。80%戴眼镜也没事,最多把身体摧残,关键是教育成果仍有问题。作为博士生导师,但如今他一个研究生、博士生都不带,原因就是他们的目的就是看你的职务,让你帮他找工作。王乃静认为,教育改革要吹出一缕清风,要向其他国家学习,先进行素质教育。

       我理解,王乃静委员所说的教育现象实际是应试教育造成的学生负担过重以及学习目的功利化两大教育后果的具体表现。他呼唤的是素质教育。无疑,只要应试教育问题继续存在,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就会继续存在,学生负担过重必然会损害或者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譬如大量的应试性训练和考试会直接导致一部分学生的视力下降;只要应试教育问题继续存在,过度的唯分数竞争和评价必然会继续对学生的学习目的造成功利性的负面影响。我认为王乃静委员所说现象就是应试教育造成的两大教育后果的具体表现。因此,呼唤我们的教育走向素质教育,根治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和消除功利性学习目的,不只是王乃静委员的责任,也是更多人的责任,更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笔者的意见是,在讨论以上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基于教育改革渐进性事实和过程性成果的观点看问题。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教育深化改革步伐的加快,我们正在积极寻找解决学业负担过重的方式和方法,减负的成效也在逐步显现出来。同时,我们的教育也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尤其是随着高考考试和录取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学生的发展会逐渐向多元化转变,功利性的学习目的也会朝着理性的个性化选择和终身职业追求方向转变。

       我们应当看到这个转变过程正在发生。一要从减负效果看。校内补习现象基本得到遏制,既给学生减负也给教师减负。教辅资料审核制度得以建立,管理责任具体化,过去泛滥成灾的现象得到治理。随着减负政策的落实,各地中小学生的日常课堂作业量和家庭书面作业量在逐渐减少到科学合理的程度;有些小学还出现了连续8年零家庭书面作业的现象;有不少地方还把减负工作当作硬任务挂牌监督落实。这些具体可感可见的减负过程和效果,总体上说明我们的减负还是有所为的,有成效的。下一步,我们还需要治理社会补习班乱象,用法治化方式清理和根治社会乱办班行为,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从学习目的转变情况看。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宣传工作的加强、职业教育投入的加大、社会用工需求量增大带动的职业生就业情况好转等,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目的,也教育家长提高了为孩子规划未来职业的意识和能力。高考学术性和技术性分类考试模式的设计,一旦落实,将会从考试和录取制度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的学习目的朝多元化方向转变。三要从高考改革角度看。具体到高考制度改革,最新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虽然还有设计不周的地方,但是第一次把综合素质考核、在校学业成绩考核和高考成绩结合起来的系统改革设计,以及某些科目考生可以选择多次考试,无疑就是追求过程性改革更加综合化、合理化、科学化的尝试,因为它将打破唯分数评价和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并为录取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必要的改革基础。我们从这三方面的转变过程中,是不是感到、看到、认识到了解决应试教育造成的学生负担过重以及学生学习目的功利化两大教育问题的希望了呢?

       在以上三个转变逐渐发生的过程中,在以上转变合力的作用下,我们所进行的十来年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就必然会获得与以往不同的教育教学环境,就会迎来充分发挥课程改革作用的新契机。

       我们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正在转变的教育环境将会为管、办、评分离改革加速提供更好的基础,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和学习目的功利化的倾向,将会随着国家积极落实《中国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的减负任务过程而得以逐步治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标也必然能够实现。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教育理念就会得到更新,我们的教育评价就会逐渐摆脱唯分数评价的束缚,我们就有希望看到学校教育教学层面创新变化现象更多地发生,我们就会看到学生兴趣爱好以及个性发展广泛地呈现出来,学生的学习目的就不再寓于功利性升学竞争,而是会朝着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变化。而这,正是我们通过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主要目的所在。

       总之,虽然教育改革遇到的问题依然很多,改革在不少方面还存在困难,但是我们用积极的心态看问题和困难时,尤其是基于教育改革渐进性事实和过程性成果的观点看问题时,我们心中对教育改革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埋怨情绪是不是会因理性精神的升起而减少呢?我们心中是不是会因看到更多改革希望而感到教育改革的春风正在徐徐吹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