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北京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逼出来的本土教材

发表日期:2015-1-6 作者:北京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510567520
在县教体局工作的学生郑海山发来消息链接,说是有涉及到我的报道刊发于“安徽教育网”,我打开一看,原是有关《包公故事》连环画的事。一个普通教师的名字能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官方网站的新闻中沾点边儿,那是逼出来的啊。
         看到网上新闻《肥东县本土教材……连环画印发》,觉我得该写点反思文字,感谢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也便于总结点经验来,或能为青年人在专业成长上提供点上进的经验和动力。
        我从小喜欢连环画,在高尔基的《童年》连环画故事中,他的外公佝偻着身体在染坊里干活和他自己背着行李外出流浪的画面至今刻在我的记忆中,也许就是这些从小就培养了我对穷苦人的同情之心。《曹操的故事》在我的脑子里烙下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正面形象,导致我成年后看《三国演义》一直就反感作者描述的视角,也因此没能把这部书读完。我知道,连环画生动的故事形象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
        所以,接到上级的任务后,我心里有种莫名的欣喜,但同时又感到莫大的压力。欣喜,是因为能有这样的机会为孩子们做点事;压力是因为自己并没有学过连环画创作,心有余而力不足。思考再三,我找到本县毕业于中国美院的实力派同行,协商合作事宜,他告诉我:每幅作品从构思、构图、造型、色彩到修正完稿,要一周时间,60幅的创作时间最少要一年,而领导只给三个月时间,无法完成,因而婉言谢绝合作。我又到母校合肥师范学院找老师请教,并希望通过他们的团队来创作。回来汇报后,领导的一番话让我打消了这个想法,“包公是咱肥东人,由我们自己来创作《包公故事》才有意义”。于是,我觉得不该辜负领导的信任和委托,下决心自己来做。
        因我在校内担任班主任,少不了班级管理和教学任务,校外又有教研和美协等方面的相关事务,又爱业余玩玩根雕摄影、写点教育随笔,时间按安排得满满当当,因此《包公故事》的创作就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完成。对于连环画创作,我心中真的没底,虽然曾今指导过多名学生在“合肥市首届语文课选篇插图大赛”中得过奖(其中1人获初中组第一名),但那些都是单幅,并没有连贯的情节。眼下这要创作的每个故事中包含15幅首尾呼应的画面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我把这么多年来收藏的连环画和《连环画报》读本找出来一一翻阅,以便寻找灵感,但那些老旧的线描、或是黯淡的色彩表现形式实在不适合当代少年儿童阅读,选择什么方式来表现最为得体呢?——油画?版画?水彩?水粉?那段时间,我苦思冥想,夜里时常在寂静的操场周围散步转圈子,真有点魂不守舍的感觉。后来,我在依据相声小品改编的电视动画中找到了答案:平面装饰画。这种绘画形式首先少年儿童喜闻乐见,适合阅读;其次因其平面化而易于表现,便于短期内完成;再次可以融入剪纸和戏剧人物的艺术语言,丰富表现形式;最后,可以用PS软件进行制作,便于修改。
        经过酝酿,我确定人物的服装、鞋帽、道具以及家居样式等要根据宋朝的文史资料来安排的,但也不必拘泥于历史真实,毕竟这是故事;人物造型风格概括,着重于表情、动态的描写,剔除了服装上繁冗的花纹装饰,求得造型上的简洁明了,适应时代的快节奏;用平面装饰的方法塑造人物、景物和风景,包拯形象综合了我县铜像雕塑中正气凛然、傲视权贵的气度,戏剧人物中方面大耳、面色深沉的脸谱画造型,借用包公画像中服装的大红色彩,既可表现包拯的一身正气,又可有效突出主角形象。
        形式语言确定下来后,接着是在县关工委童宗海老先生的《包公故事》读本中确定绘画内容。通过反复阅读,最终遴选了包含《国法无亲》、《陈州放粮》、《珍珠记》、《怒铡庞国丈》四个小故事,这样可以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避开有关封建迷信与神话传说的内容,又可围绕家事和国事、民事和刑事内容,表现包拯廉洁公正、不畏权贵、执法为民的主题。

                                                                          二.
        起手创作的是家喻户晓的《陈州放粮》故事。我仔细阅读童老先生《包公故事》文本,在反复权衡中选择了15段文字来反映故事发生的起因、发展、经过和结局,因篇幅限制,所选情节要紧紧围绕故事的主题,具有连贯性典型性。这样确定后,还要在脑子里把文字转化为图像。
        这个虽然不难,但很耗费时间。在相应的时代背景中,人物身份、特征、服装、动作、表情要考虑,人与人的呼应关系要考虑,道具和背景要考虑,人物和背景的关系要考虑,主角和配角的主次关系要考虑,色调和色彩关系要考虑等等,这些关系光靠构思不行,必须在创作过程中先做个草图,然后在不断地调整和纠错中得以完成。
        比如包公形象设计,最先设计的单线稿显得有些超脱的书生气,庄重与厚度感不足;改变形态后,又显得过于敦实,缺少凛然的正气;在不断地修改中才最终确定眼下的造型。再如《国法无亲》首幅画面,表现的是宋仁宗年间包公从扬州调任家乡庐州知府,画面设置为统一的蓝紫色调,目的是突出坐在轿子中的红衣包公,为了烘托热闹的气氛,画面涉及到7个人物,人物的道具、前后、大小、明暗、虚实、空间、呼应、变化等关系就修改了多次才觉得较为满意。再如《怒铡庞国丈》的第14幅画面,表现的是“广大百姓见包拯秉公执法,拍手称快。他们奔走相告,纷纷赞扬包拯不畏强权,执法如山的英雄行为”,为了营造群情激昂的气氛,画面涉及到男女老幼计14个人物,其中主与次、动与静、露与藏、聚与散的安排就十分复杂,尤其是人物服装的明与暗、灰与艳也修改多次才协调起来,那两旁庄严的大门起初是大红色的,因过于喧宾夺主,最后也改变为暗淡的深红色退在两旁……如此等等。
        好在我选择的绘画工具是Adobe Photoshop CS电脑软件,修改起来十分方便。俗话说“技多不压人”,平时有意无意中学了点电脑知识,现在帮了大忙(我那些雕虫小技,让很多同辈称奇,还让不少年轻人羡慕哩)。使用Adobe Photoshop CS软件作画还有一个方便,就是可以随意调取网络图像为我所用,省掉了很多繁琐的绘画时间。比如,我可以在网上查阅宋代的桌椅、门窗、屏风、名画等大量图片收藏起来,根据绘画主题和内容需要任意调取,通过一定的变形和色调处理,巧妙地安排到画面当中,提高了创作效率。”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作画也是这样,紧跟时代做个小学生,不断学习充电,就可以有效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利用当代科技手段的便捷为创作服务。
        连环画不同于单幅绘画的创作,单幅画只要根据主题内容安排好一幅画面的主次关系与疏密节奏就可以了,在形式感上相对独立。而连环画就要围绕主题内容从全局考虑安排好所有连续画面间的简与繁、松与紧的关系,形成整体的节奏与韵律感,以适应阅读者的心理需要;这如同拍电影,一段紧张的情节之后必有放松和舒缓。如《珍珠记》开篇画面为表现书生高文举落魄、凄凉的处境,画面用夜晚剪影的方式就比较单纯;到了第二幅,富人王百万要把女儿嫁给他的画面就不可过于简单,因此除了安排复杂的椅子外,还加上了结构繁琐的落地屏风作为背景;再到第三幅,妻子王金真送别的画面比上一幅略微简洁,到第四幅高文举高中状元跨马游街,画面又变得复杂。这种有紧有松的形式安排让读者在阅读时不会产生视觉疲劳感,还能享受到节奏带来的审美愉悦感。
        说实话,在创作到第15幅《陈州放粮》的最后一幅(如上图)的时候,我才真正找到绘画的感觉。人物造型略微夸张、变形之感,灰调子雅致而明快,这种造型与夸张的主观处理明显增强了绘画的艺术性,若推而广之,用这种风格覆盖所有画面,也就形成了整本连环画的艺术风格。可惜因时间关系没能完成,后期工作我将继续。
        连环画的创作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收获是自然的。但有得必有失,绘画常在深夜,思考时必须得关上房门不断抽烟。烟雾缭绕得厉害时,我就用电风扇向窗外排烟,弄得本来就阴冷的房间更是冷飕飕的,后来妻子买了个取暖器过来,结果书房里就有了冷热两个”扇子“同时嗡嗡作响,一个排气,一个供热,好不热闹。因时常几个小时不动地坐在电脑,眼睛的老花程度明显增加,颈椎也出了问题,所以连环画第一稿创作完成后,我根本就懒得再看一眼,只想休息一段时间再进行调整。所以在今年5月县纪委召开的创作研讨会中,初稿出现错别字和一些低级错误就在所难免了。现在修改了多次,我还是觉得不都满意,很多地方还需要修改。
        遗憾的是,我想把每幅画面下边的改为顺口溜,让孩子们读起来便于传诵。如:在《国法无亲》故事中我就为前四幅写了段子:
                 1.有个清官包青天,生于安徽肥东县。清正廉洁不为私,秉公执法善断案。
                   不畏王权重实干,善始善终美名传。回到庐州任知府,那是仁宗执政年。
                 2.做了家乡父母官,亲友拜访总难免。不收钱财不收礼,谁知人情胜似天。
                   果树要皮人要脸,不可让人都难堪。贵重物品先保存,权且收下再打算。
                 3.人情要借人情还,礼尚往来设大宴。乡音无改情意浓,举杯畅饮众人欢。
                   所有财礼全退还,严守法纪好言劝。晓之以理伸大义,国法无亲匾高悬。
                 4.包公堂舅周六子,自己向来缺主见。爱听管家馊主意,为人处事耍刁钻。
                   做个里正不安分,手段卑鄙坏事干。臭名昭著在乡里,百姓敢怒不敢言。
        我打算用一周时间给60幅画面都配上,可惜印刷时间在即,我只好放弃。以后有时间,我还会接着写。
        我自己对这本连环画的创作也是极不不满意的,缺点很多。但我坚信:没有最好,但有更好。虽然已经印发,但我会继续修改。
        回到本文的题目中来,这次创作完全是领导逼出来的,也因为”逼“,才有了本县抛砖引玉式的连环画首创,特别是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做点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为我县包公廉政文化建设和少儿普法教育尽微薄之力。人,与生俱来的就有惰性,压力往往就是克服惰性、成就自我的动力。我想,社会各界“牛”人之能,大概都是“逼”出来的吧。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就是社会、学校、领导、同行、孩子和自己逼出来的吗?